該研究由 Qinglong Wang、Qianqian Wang、Zhipeng Ning、Kai Fung Chan、Jialin Jiang 等學者合作完成,相關成果以《Tracking and navigation of a microswarm under laser speckle contrast imaging for targeted delivery》為題發表在《Science Robotics》期刊。
重要發現
01LSCI成像機制與微集群行為量化
微集群由磁性納米粒子在旋轉磁場下自組裝形成。
其核心突破在于:
LSCI通過捕捉紅細胞(RBCs)運動引起的散斑對比變化,間接可視化微集群。當微集群旋轉時,其誘導的流體擾動改變RBCs運動軌跡,進而影響散斑強度標準差(σ)與均值(〈I〉)的比值(即散斑對比度K),最終轉化為PU值(PU=1/K²)。
關鍵實驗:
PU量化調控:輸入頻率從1Hz升至7Hz時,PU值從40增至115,證明微集群可通過頻率調節局部血流動力學。
穿透深度優勢:在3.5mm血深下仍可成像,優于傳統光學成像(<1mm)。
LSCI以毫秒級延遲提供全視野成像:
靜態血液:微集群成像面積隨納米粒子劑量增加而擴大(20μg→200μg時面積擴大2倍)。
流動血液:通過調整磁場角度(45°-75°)優化成像對比度,實現上下游雙向運動。
遞送效率:在55mm/s流速下,下游遞送率達61.7%,上游達60%,為血栓靶向治療奠定基礎。
創新與亮點
01突破難題:成像技術瓶頸
傳統成像面臨三重矛盾:高分辨率(超聲)但穿透淺、深穿透(MRI)但延遲高、無輻射但視野窄(熒光)。
本研究通過LSCI融合三大優勢:
全視野實時成像:42mm×42mm視野,毫秒級反饋速度;
無創無標記:無需納米粒子修飾,直接利用血液動力學信號;
深度適用性:支持3.5mm血深及組織穿透。
總結與展望
本研究開創性地將LSCI技術與磁性微集群結合,實現了血管內微機器人的實時追蹤與精準遞送。其核心價值在于突破傳統成像限制,通過血流動力學量化(PU分析)與環境自適應控制,為血栓清除、腫瘤治療等血管介入場景提供了無輻射、高分辨率的新工具。未來工作需進一步優化深血管成像(如顱內動脈)及大型動物模型適配,推動微納機器人向臨床轉化。隨著激光探頭與機器人控制的集成,LSCI有望成為血管內精準醫療的"導航儀",重塑藥物遞送技術格局。
DOI:10.1126/scirobotics.adh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