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突破者David Knez與Dmitry A. Fishman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題為《Spectral imaging at high definition and high speed in the mid-infrared》的突破性論文,通過實驗證明該技術可在32毫秒內區分聚合物化學成分,顛覆了傳統中紅外檢測依賴液氮冷卻、機械掃描的技術范式。
重要發現
01啁啾脈沖實現光譜-時間編碼
研究團隊利用15厘米硅棒將40飛秒中紅外脈沖拉伸至4.5皮秒(圖1C-D),使不同頻率光按線性序列抵達探測器。當脈沖穿過7微米聚苯乙烯薄膜時,其分子振動吸收特征(如2923cm⁻¹的C-H鍵)被編碼為時間域強度波動(圖3D)。通過116飛秒近紅外門控脈沖掃描時間延遲,直接讀取光譜信息,規避了傳統傅里葉變換的復雜重建流程。
關鍵驗證:對比啁啾/非啁啾脈沖響應(圖3B/D),證明線性啁啾下時間信號與吸收光譜誤差<5%(圖3E/F),頻率-時間轉換率達0.072cm⁻¹/fs。
02百萬像素相機并行探測靈敏度突破:單像素接收5飛焦中紅外能量(約1.5×10⁴光子),未來千赫茲系統可進一步降至阿焦(10⁻¹⁸J)級。
03秒級構建化學空間分布速度碾壓:傳統量子級聯激光(QCL)掃描需3秒(128×128像素),CP-NTA在0.8秒內完成百萬像素級采集。
創新與亮點
01攻克百年技術瓶頸
速度革命:將寬譜成像從分鐘級壓縮至亞秒級,較現有最快技術提速60倍
像素飛躍:突破紅外探測器低像素密度(≤16k像素)限制,實現百萬像素高清成像
零重建成本:規避傅里葉變換算法需求,原始數據直接可視化
總結與展望
CP-NTA技術通過啁啾脈沖時頻映射與非簡并雙光子探測的創新融合,首次實現中紅外光譜成像在速度、精度、易用性三維突破。其亞秒級百萬像素采集能力,為化學與生物過程的原位動態觀測提供全新范式。
未來升級路徑已明確:
幀率突破:通過激光-相機同步將采集速率從62.5Hz提升至100Hz
延遲線革新:采用聲光調制實現>20Hz光譜掃描(現為1Hz)
芯片優化:開發無保護窗InGaAs相機,提升中紅外透射率300%
多模態擴展:結合相干拉曼散射實現振動光譜全覆蓋
論文通訊作者Fishman預言:“這項技術將中紅外成像推進到視頻級時代,人類即將看到化學反應在分子尺度的實時電影。”當化學成像突破時間枷鎖,我們對物質世界的認知將邁入全新紀元。
Knez D, Toulson BW, Chen A, Ettenberg MH, Nguyen H, Potma EO, Fishman DA. Spectral imaging at high definition and high speed in the mid-infrared. Sci Adv. 2022 Nov 18;8(46):eade4247.
DOI:10.1126/sciadv.ade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