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潯 來源:醫麥客
近日,致力于開發基于iPSC的女性健康療法的生物技術公司Gameto宣布,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已批準其候選產品Fertilo的IND申請,將在美國啟動首個基于iPSC療法的Ⅲ期臨床試驗。
Fertilo是基于Gameto的卵巢支持細胞(OSC)技術,旨在利用iPSC衍生細胞在體外使卵子成熟,以顛覆價值數十億美元的體外受精(IVF)行業。傳統方法往往依賴10至14天的大劑量激素刺激來促使卵子成熟,這些激素的副作用可能包括腹脹、惡心、嘔吐、情緒波動,以及更罕見的、具有潛在危險的卵巢腫脹和扭轉。
而Fertilo使用經過工程改造的年輕卵巢支持細胞,在培養皿中重現自然的卵子成熟過程,這一過程減少了傳統體IVF所需80%的激素注射量,并將治療周期縮短至僅2至3天,為患者提供了更舒適、侵入性更小的體驗,也顯著降低了卵巢過度刺激綜合征等風險,并減輕了大劑量激素治療帶來的副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12月,秘魯利馬的Santa Isabel診所使用Fertilo技術成功實現全球首例活產嬰兒,研究人員通過將未成熟卵子與Fertilo專有的卵巢支持細胞共培養,在實驗室中重現了自然卵子成熟過程,這一進展標志著醫療輔助生殖新時代的開始,有望克服傳統體外受精的主要障礙。
Gameto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Dina Radenkovic博士提到“FDA批準Fertilo進入Ⅲ期臨床試驗是Gameto的重要里程碑,也是iPSC技術領域的標志性時刻”。目前,該公司正在秘魯、日本、澳大利亞、墨西哥和巴拉圭等多地嘗試擴大這一候選產品的可用性。
體外受精(IVF)的監管規定在不同國家差異很大,包括澳大利亞、日本以及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監管機構告知Gameto,Fertilo將被歸類為生殖組織或器械,并且在商業化之前不需要進行全面的臨床研究。而FDA告知Gameto,Fertilo被視為一種生物制品,所有方面都必須達到體內細胞療法的標準,而歐洲監管機構尚未給出回復。
iPSC在生殖領域的突破及挑戰
這一事件在生殖醫學及iPSC賽道均具有重大意義,提升了iPSC技術的可信度與關注度,而Fertilo也為iPSC技術開拓了一個潛力巨大的細分市場——生殖健康領域。而iPSC技術在這一領域中的應用方向也非常多樣,還包括構建卵巢類器官、誘導出生殖細胞等。
一篇題為“Directed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iPSCs to functional ovarian granulosa-like cells via transcription factor overexpression”的文章報道了科學家們利用iPSC創造了一種活的、完全人類的卵巢類器官,可以支持卵細胞成熟、發育卵泡并分泌性激素。在卵泡形成以及支持卵子發生的過程中,顆粒細胞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盡管科學家已能夠借助人類誘導多能干細胞(hiPSC)培育出人類原始生殖細胞樣細胞(hPGCLC),然而,生成顆粒細胞的有效方法卻始終未被攻克。
此次研究聚焦于顆粒細胞,深入探究了多種與顆粒相關的轉錄因子的調控機制,最終確定了NR5A1和RUNX1或RUNX2的過表達能夠催生顆粒樣細胞。這些顆粒樣細胞的轉錄組與人類胎兒卵巢細胞極為相似,同時還能展現出卵巢的關鍵表型,比如卵泡形成以及類固醇生成。尤為關鍵的是,研究人員發現,將由人iPSC誘導產生的顆粒樣細胞,與同樣源于人iPSC的人原始生殖細胞樣細胞(hPGCLC)進行組合,能夠成功構建出卵巢類器官,為卵子發育提供支持,這一培養流程僅需5天時間,相較于傳統的構建方法約縮短了25天。
不僅如此,針對人類生殖細胞因壽命有限而難以進一步發育為卵細胞的難題,卵巢類器官也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類卵巢細胞在大約16天時,便開始形成由顆粒樣細胞構成的空卵泡樣結構,即便此時并無卵細胞存在。到了第70天,類卵巢內部已形成眾多大小各異的卵泡,部分卵泡甚至已發展出多層結構,呈現出成熟卵泡的特征,為卵子的發育提供支撐。
根據生殖細胞誘導領域的研究成果表明,利用自體iPSC誘導產生的生殖細胞,與輔助生殖技術(ART)相結合的新形式,有潛力應用于那些沒有活性配子的患者。要是男性患者的iPSC能夠被誘導成為可育的精子,那么就有可能運用生成的精子開展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ICSI)或者體外受精(IVF)。就算誘導過程沒有產生成熟精子,通過將精原干細胞(SSCs)移植到患者的睪丸中,也有希望恢復其體內的精子發生。類似方法也可用于從誘導多能干細胞(iPSCs)誘導出可育的卵母細胞。
基于這些技術,從理論上而言,不育夫婦是能夠利用自身的血液、皮膚或者其他類型的體細胞產生后代的,不過,目前將iPSC誘導成精子或卵子的過程面臨諸多嚴峻挑戰。在誘導精子方面,如何精準模擬體內復雜的生殖微環境,確保 iPSC 能按既定步驟穩定分化為具有完整功能、形態正常且染色體無異常的精子,仍是一道難題。
當前實驗室誘導出的精子樣細胞,在基因表達調控、減數分裂進程等關鍵環節,與自然生成的精子存在顯著差異,這極大影響了其受精能力和后續胚胎發育的潛力。而在誘導卵子的過程中,困難同樣棘手。卵母細胞的發育不僅需要特定的細胞因子和信號通路精確協同,還對細胞的線粒體功能、胞質成熟度有著極高要求,F有的誘導方案往往難以實現對這些要素的精準把控,導致誘導出的卵母細胞質量參差不齊,難以支持胚胎的正常著床與發育。
總結
整體而言,iPSC技術的發展也意味著多應用領域的進步,除了當下比較火熱的腫瘤方向,未來隨著技術的進步還可以為生殖醫學、發育生物學等相關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革,推動人類對生命奧秘的認知邁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