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推薦的確定毒性水平和消除培養污染的實驗步驟。
1)在無抗生素的培養基中消化、計數和稀釋細胞,稀釋到常規細胞傳代的濃度。
2)分散細胞懸液到多孔培養板中,或幾個小培養瓶中。在一個濃度梯度范圍內,把選擇抗生素加入到每一個孔中。例如,兩性霉素B推薦下列濃度,0.25,0.50,1.0,2.0,4.0,8.0 mg/ml。
3)每天觀測細胞毒性指標,如脫落,出現空泡,匯合度下降和變圓。
4)確定抗生素毒性水平后,使用低于毒性濃度2-3倍濃度的抗生素的培養液培養細胞2-3代。
5)在無抗生素的培養基中培養細胞一代。
6)重復步驟4。
7)在無抗生素的培養基中培養4-6代,確定污染
05預防細菌污染有妙招
細菌污染較常見的有大腸桿菌,白色葡萄球菌,假單孢菌等。加用抗菌素的培養液可預防和排除個別一般少量細菌的污染。一旦發生細菌污染很容易發現,多數情況下培養液短時間內變黃,表明有大量酸性物質產生,出現明顯渾濁現象;有時靜置的培養液起初不混,但稍加震蕩,就有許多混濁物漂起。倒置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培養液中有大量圓球狀顆粒物漂浮,有時在細胞表面及周圍有大量細菌存在,細胞停止生長并有中毒表現。必要時可取少量培養液涂片染色檢查以明確細菌種類;有的培養液改變不明顯而有疑似污染,亦可向肉湯培養基內滴入少量培養液,37度培養以檢測。處理:一般用抗生素的常用量的5~10倍作沖擊療法,用藥24~48小時后再換常規培養液,有時在早期污染時此法有效。細胞培養中用抗生素多為預防細菌污染,一半多聯合應用。一旦發生污染后再使用抗生素常常難以根除,有的抗生素只有抑菌作用而無殺菌效應。
插播一條廣告中喬新舟給大家推薦一下
青霉素- 鏈霉素混合溶液(雙抗)
貨號:csp006
06預防有道,支原體也會被打倒
支原體是一種大小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最小直徑0.2um)并獨立生活的微生物.約有1%可通過濾菌器。支原體無細胞壁形態呈高度多形性.可為圓形、絲狀或梨形。 支原體形態多變,在光境下不易看清內部結構。電鏡下觀察支原體膜為三層結構.其中央有電干密度大的密集顆粒群或絲狀的中心束。支原體多吸附或散在于細胞表面和細胞之間。橫斷面與細胞微絨毛相似,但微絨毛電子密度比支原體小,且中央無顆粒群或中央束。 支原體代謝需固醇類物質、部分種類需要精氨酸、O 2或葡萄糖,每一種支原體都有自身持點。多數支原體適合于偏堿條件下生存(PH7.6—8.0),對酸耐受性差。對熱比較敏感,對一般抗生素不敏感。 支原體污染細胞后.培養液可不發生混濁.多數情況下細胞病理變化輕微或不顯著,細微變化也可由于傳代、換液而緩解.因此易被忽視。但個別嚴重者,可致細胞增殖緩慢.甚至從培養器皿脫落。
插播一條廣告中喬新舟給大家推薦一下
支原體清除劑(升級版)
貨號:csp037
為確定有無支原體污染可做如下檢酗:
①相差顯微境檢測:將細胞按種于事先放置于培養瓶內的蓋玻片上,24h后取出,用相差油鏡觀察.支原體呈暗色微小顆粒位于細胞表面和細胞之間。② 熒光染色法:熒光染色用能與DNA特異性結合的熒光染料Hoechst 33258,可使支原體內含有的DNA著色,染色后用熒光顯微鏡觀察。具體方法如下:首先將細胞接種蓋玻片上,在細胞未長滿前取出玻片,用不合酚紅的 Hanks液漂洗一下,用l: 3醋酸甲酵固定10Min,然后用生理鹽水漂洗.置于用生理鹽水配濃度為50pg/ml的Hoechst 33258中染色10min。染色后用蒸溜水洗1—2min.向細胞面滴加pH5.5磷酸緩沖液數滴,然后置熒光顯微鏡下觀察。鏡下支原體為散在于細胞同圍或附于細胞膜表面的亮綠色小點。③電鏡檢查;用掃描電鏡方法簡便快速.也可以利用透射電鏡。④DNA分子條文檢查或支原體培養等方法:檢出率高.但方法較為復雜
處理
(1) 加溫:根據支原體對熱敏感的特點,將受支原體污染的細胞放在41度作用4~5小時,最長不超過18小時,以殺滅支原體。但如此高的溫度對細胞生長本身也有影響,因而在實驗前先用少量細胞膜所最適合的溫度和時間,以盡可能保證殺滅支原體而細胞本身又不受損傷。(2) 動物體內接種:將受支原體污染的細胞接種在同種動物的皮下或腹腔,借體內的免疫系統殺滅支原體。待一定時間后,取出做原代培養再繁殖。
07怎樣殺滅黑膠蟲-細胞的災星
“黑膠蟲”在細胞培養中是一個令人頭痛的問題,盡管剛開始做細胞培養,但在自己培養的細胞中也出現過“小黑點”,在高倍鏡下似乎能看見其有不規則的運動,并且其生長與細胞的生長有此消彼長的關系,即當細胞狀態好時小黑點會相應的減少;反之則增加,似乎有細胞競爭生長的關系,但總的來說它的出現并不影響細胞的生長。細胞經過每天換液,PBS沖洗,細胞中的小黑點逐漸減少,最終消失(在之后的換液傳代中,偶爾會在鏡下看見個別的小黑點)。在此過程中我們也看了一些關于“黑膠蟲”的資料,發現其實它是實驗室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國內外對“黑膠蟲”并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其實更加偏向于不存在所謂的“黑膠蟲”問題。首先小黑點并不影響細胞的貼壁生長,這是與大部分微生物污染不同。其次,培養過程中出現的小黑點只是狀態差的細胞發生死亡后形成的,可能是一個凋亡小體,也肯能是細胞碎片。當細胞狀態好時,這些小黑點就會減少。第三,當顆粒的直徑足夠小,在液體中作不規則布朗運動也是正常的。
08預防細胞的交叉污染守則
細胞污染和細菌污染不同,細胞污染是由于在培養過程中各種細胞同時進行,而所用器具或液體混雜使用所致。這種污染沒有微生物存在,但使培養細胞不同種類之間發生混亂,細胞生長特性,形態發生變化。有些變化輕微,不易察覺,有些則可能由于污染的細胞具有生長優勢而最終壓過原來細胞而導致細胞生長的抑制,最終死亡。污染過的細胞由于種類不純,無法進行實驗研究。 防治及處理:(1)在進行多個種類細胞培養操作時,所有器具要嚴格區分,最好作上標記以區分。對每一種細胞按順序進行操作,避免一起操作時造成的混亂。(2)進行換液或傳代操作時,注射器或滴管不要接觸培養瓶瓶口,避免把細胞帶到培養液瓶中。在進行其他細胞操作時導致細胞污染。(3)所有從別處轉來的或是自己所建的細胞系都要早期留有的充足的凍存儲備,一旦懷疑發生交叉污染,可做細胞遺傳學方面的鑒定,如發現原有的細胞遺傳物發生改變,可以復蘇早期凍存的細胞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