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實施農業物聯網建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物聯網生產、服務、存儲、銷售一體化,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建立以適應自然環境為目標的大規模生產系統及示范工程。采集區域氣象站基礎數據,同時在農業大田鋪設溫濕度、酸堿性等傳感器,對農作物灌溉情況、土壤空氣變更、畜禽等的環境狀況進行監視,對溫度、濕度、大氣、風力、降雨量,以及土地的濕度、氮濃縮量、土壤pH值等方面的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處理,建立一套以適應自然環境為目標的大規模生產系統,從而幫助農民抗災、減災,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了現代農業的轉型升級。
2.建設農業大數據,建立以提升高附加值產品品質為目標的精品化生產平臺(平臺管控,政府監管)閉環管理。農業物聯網發展有賴于大數據技術的運用。目前我國農業每年產生的數據量約為8 000PB,已經開始步入大數據時代。加強數據的獲取手段,拓寬數據的采集渠道,增加數據的有效存儲,提升數據的分析能力,完善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建設,打好數據建設的基礎,進而穩步有序的開放出局共享,建立從國家級數據共享平臺、農業部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到地方政府多樣化涉農信息共享服務平臺,才能實現真正意義的農業物聯網。
3.建立基于倉儲的物聯網銷售電商平臺。建立農業物聯網電商平臺,要通過建立用戶與糧倉的直接渠道,進行本地化倉儲,最終實現存儲與銷售一體化。建立起基于倉儲的物聯網銷售電商平臺,形成通道單一,來源穩定的銷售渠道,可以實現降低成本,提高農業的生產利潤,有效的解決目前我國農業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同時,在電商的發展中,最為影響和制約的因素就是物流配送體系是否健全,完善鄉村物流配送體系,重點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和流通體系建設,提高生鮮電商冷鏈物流配送能力,才能真正積極有效的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
4.增加農產品深加工工廠布設,平衡產品市場份額。農產品深加工是指對農業產品進行深度加工制作以體現其效益最大化的生產環節,在簡單加工的基礎上對半成品進行進一步的完善,使其更具價值,以追求更高附加值的生產,這稱之為深加工。例如葡萄酒、奶酪等的加工生產都是在原始產品上的深加工。原材料進行深加工,一方面可以解決部分農產品不易存儲問題,提升農產品品質,另一方面可以平衡產品市場份額,不至于出現某一時期某一產品泛濫成災,滯銷的現象產生,也從一方面解決農產品因為市場份額帶來的價差問題。同時,我國每億元的農產品加工營業收入能吸納96人就業,提高農業產品深加工比例,也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十二五”期間,我國農產品加工業與農業總產值的比值由1.8:1提高到了2.2:1,而“十三五”規劃這一比值的發展目標是2.5:1,要想實現,必須依賴于農業信息化的建設,物聯網技術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