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篇Multi-Color-PAM文獻在PCP發表
瀏覽次數:3227 發布日期:2012-2-27
來源:本站 本站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Gloeobacter violaceus PCC 7421是一種特殊的單細胞藍細菌,很早就已經從藍藻的進化中分離,成為人們研究光合作用的模式生物之一。人們可以利用它研究參與光合作用各組分的結構、功能、調控及進化等各方面的內容。近日,德國魯爾大學學者Gábor Bernát等通過研究,發現了這種缺少類囊體膜的遠古藍藻與其他光合藻類相同,都具有兩大基本光合特征,即狀態轉換和非光化學淬滅。文中藍藻的狀態轉換是利用最新的MULTI-COLOR-PAM進行測定。通過實驗發現,無論低溫熒光光譜還是室溫熒光光譜都顯示G. violaceus與其他藍藻一樣能夠進行狀態轉換。在黑暗條件下為狀態2,當對其照射微弱的藍光或遠紅光時,轉變成狀態1。與狀態2相比,在狀態1中的熒光產量明顯增加,接近增加80%,而PSII的吸收截面卻只增加了8%。微弱藍光通過誘導狀態1增加熒光產量,而與之相反的是,強藍光可逆地淬滅了G. violaceus的葉綠素熒光。這一結果表明在這種原始藍藻中,熱耗散的調節是通過類胡蘿卜素蛋白進行的。(Bernát et al., Unique Properties vs. Common Themes: The Atypical Cyanobacterium Gloeobacter violaceus PCC 7421 is Capable of State Transitions and Blue-light Induced Fluorescence Quenching, Plant Cell Physiol., 2012, in press)
圖1 集胞藻(Synechocystis)與G. violaceus的77K低溫熒光曲線,激發波長為440及435nm
圖2 集胞藻(Synechocystis)與G. violaceus的77K低溫熒光曲線,激發波長為580及565nm
圖3 利用強遠紅光將G. violaceus從狀態2轉變為狀態1
圖4 暗適應(狀態2)及藍光誘導(狀態1)下細胞的快相曲線
圖5 細胞的O-I1熒光上升曲線
圖6 有藍光誘導的細胞非光化學熒光淬滅
表1. 根據圖5曲線擬合出的熒光參數表